雕塑制作的基本工具
雕塑工具的好壞可以說是直接影響其制作的關鍵問題之一。有許多雕塑家甚至刻意保留由不同工具在其表面加工制作過程中所留下的痕跡,以增加作品在占據時空上的含義。換句話說,工具在某種程度上是雕塑家手的延伸,是他們賴以表現思想的途徑。這里著重講泥塑所用的工具,因為目前在國內用泥塑造型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木棒、木槌
這兩件工具是在第一步上大泥時用的,在尺寸較大的雕塑塑造過程中使用較多。木槌是用來拉實泥塊的,使泥塊之間緊密地粘連在一起,以增強牢度,增大它的可塑性。木棒在具有木槌功能的同時,它還可以利用木棒的平面在拍塑大形時,拍打出大形體塊、面向和基本形體結構。這些工具的尺寸可大可小,主要是根據其尺寸而定。木棒的四個面中,可以把其中兩個面加工平滑,另外兩面保持粗糙,以便根據不同的表面需要而做出多種肌理效果。
2、泥塑刀
泥塑刀多種多樣,材質也各有不同,主要有兩種:木質和金屬,也有用合成塑做的。木質雕塑刀使用和攜帶方便,手感好,不易沾泥,可塑造多種表現效果,且木質刀壓過的表面具有彈性,不死不膩。木質刀一般選用木質細膩,材質堅硬,具有韌性的木料制作,常見的有黃楊木刀和竹刀。金屬刀經久耐用,不宜損壞,具有分量感,切泥鋒利,壓過的泥表面較光滑。常見的有不銹鋼刀和銅刀。
刀的形狀是多種多樣的,功能也不全相同,主要是根據個人的使用習慣而定??傊际菫榱烁`活地制作雕塑。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初學者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制作一些得心應手的工具。此外,輔助工具:刀、鋸、斧、釘錘、鉗子、剪刀、噴水壺等不可缺少。
3、圓雕頭像架子
這種架子有兩種:一種是用60公分左右長的方木棒做芯棒,下端用短方木塊在臺面中心位置卡死釘牢即可;另一種是用角鐵或水管做高約60公分左右長的芯棒,下端焊成“十”字架形角鐵連接,并鉆孔,以便用鐵釘在臺面的中心固定位置。由于金屬對泥的附著能力差,所以一般在金屬芯棒上還得綁上一根木棒,用棕繩纏好,這樣,頭像架就做好了,它要求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不左右和前后搖晃,結實牢固。
4、圓雕胸像架子
普通動態的胸像架子,用頭像架子即可,只是再在上面綁上更長的芯棒,再用一根橫木作肩,用木塊把它釘成三角形以加強其牢固性。如遇到動態特別大的胸像,架子要根據具體的動態扎,如“阿波羅”雕塑像。所以當動態變大后,應隨機應變,根據具體的動態,作具體的架子。但這些架子都要求穩固和不搖晃。
5、軀干架子
動態簡單的軀干架子可在頭像架子的基礎上加高,然后扎出肩,再用一根木塊扎出盆骨,再用連在盆上的鋼筋扎出腳的動態。動態復雜的軀干架子也可以用人頭像體架子扎(后面將具體講)。
6、人體架子
由于人體的動態更復雜,所以一根直的芯棒已經無法扎出動態復雜的形體了。人體架子根據其尺寸大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做等大人體的架子,一種是做一米左右高的人體架。這兩種架子的構造是一樣的。人體架子由三部分組成:底部T形結構主要起固定連接作用;中部是支撐部位,主要從雕像的背部插入起到承重作用;上部是“”形部分,這部分的兩端有孔,前端的孔可以插入三組鋼筋,分別作為頭、手、腿的內骨架造型,下部的孔與中部支撐部位的孔用螺栓連接,可調整雕像的高度。它區別于頭像架子,這種架子固定在雕塑臺面的縱向的邊緣上,讓出雕像的空間。
7、浮雕架子
浮雕架子分兩部分:支撐部分和底板部分。支撐部分類似于畫架,但要求更結實,能承受較大重量。浮雕底板是用方木條拼排留2cm間隙,橫向釘成的。在底部加上一塊托泥板或木方即可。頭像和人體浮雕架子同理,只是長寬尺寸不同。
雕塑家是通過手使用工具,與作品進行心靈的對話,并產生碰撞,從而創作出優秀的作品。